《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体会本文表达的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及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体现的思想精神。 
2.难点:年代人们的处境。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周涛,原名周小涛,牛油果的禁忌19463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神山》、《野马》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 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者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之一。
二、预习检查: 
◎生词: 
丑陋畸(jī)    龇(zī)牙大鸣   滑稽     驮(tuó)着   唿(hū)哨   颠簸  歉疚(jiù)  鬃毛    牝(pìn)马   马驹(jū)儿     穹(qióng)庐   毡(zhān)房   倏(shū)忽   悲怆(chuàng    后裔(yì)   兵马俑(yǒng)   
◎词解: 
安贫知命:安于贫穷的生活,知晓自己的命运。 
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当之无愧:能承受各种荣誉或称号,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惭愧。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奔马。 
◎名句: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 
三、课文解读: 
(一)总体把握: 
比较引出——描写抒情——联想议论
一、引出巩乃斯的马(1-3——铺垫
1)反面提出喜欢马;
语文的重要性2)对比提出褒扬马;
3)对比提出马的生长环境。
二、刻画马的生命活力(4-18——具体描述
4-7)人的情感宣泄与马的奔驰相统一;
8)过渡;
9-11)马的生存意识;
12-18)马给“我”的启示。
三、赞扬马的精神(19-21——议论点题初孕症状
(二)探讨主题: 
主题一:借助对马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积极进取的向往与渴求。
1.作家先通过对比,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斧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法务经理马跟牛、毛驴、骆驼不同,它独具艺术价值。从历史来看,马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
历史紧密相联。骏马与武士与英雄以及今天的军人都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我们有许多关于马的感人故事,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龙马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2.文章中的两个场面典型地刻画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情景。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奔跑场面。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当时阴暗低沉的社会气候。在压抑痛苦的环境中,马的飞奔使作者重温到人生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把观察马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的马走过去了。 
——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危险的年代,作者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从中“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从而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不能忘怀。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草原上的马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弘壮阔的崇高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真正的崇高壮烈。 
主题二:一个时代的精神档案
解析:
1.作者在篇名中强调了“巩乃斯”,这样一个音译而来的地名本身就让人心生遥想,与“冈底斯”、“香格里拉”等地名一样,它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牵引着读者的思绪离开日常的、熟悉的、平庸的、重复的、单调的空间,到达一个崭新的世界。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远离凡俗的努力。在马背上的驰骋让作者感到了片刻的逍遥,但他并没有陷入鸵鸟式自欺欺人的状态,没有用阿Q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是什么歌的精神胜利法来应付生活。他清楚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在承受这一切苦难的同时,他更在自觉、努力地思考和寻苦难的根源,这正是作者的可贵之处。作者明确地把个人的精神苦闷归因于政治高压,叙述了个体生命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无奈。 
2.1970年,作者之所以会来到巩乃斯草原,是因为要到这里的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所谓“再教育”,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些回忆性的追叙,仍可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在“”时期,政治运动使得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宝贵的信任,人人自危,动辄得咎,这是对一个不应该忘却的年代的真实记录
3.他在内心深处并不逃避现实。对马的体生活图景的关注,其实就是对社会、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关注。“”时期,正常的社会生活被政治运动严重异化,人们的内心世界充满
了压抑和痛苦。作者描述的是马的生存状况,而寄托的却是对社会的批判和期望。因为人与马的相似之处就是集体生活,“礼失求诸野”,马的居方式,马所遵循的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给予作者莫大的启示,既给他以激励和鼓舞,也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促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4.马,自古以来就深为中国文人钟爱,在某种程度上,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不同时代人们对马的不同理解,折射出不同的精神追求。如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悲慨,是对传统的“士不遇”主题的再度抒写;龚自珍的名句“万马齐喑究可哀”表达的是身处末世的有识之士对人才的渴求,隐隐反映出清王朝不可挽回的颓势;而在《巩乃斯的马》中,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作者着重表现的是马作为体而展示的优点:坦荡、公平、勇敢、有序,而马的这些优点,正是当时的人、当时的社会所严重缺失的。
5.虽然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写于1984年,我们却仍旧愿意把它看成“”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份档案记录,它记载了当时底层社会的忧郁、激愤、抗争,体现出民间一种在沉默中悄然增长的力量。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的民族似乎一贯长于批判,而不长于自
省。“”这个时代悲剧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综合的因素,但是悲剧过后,人人似乎都只是受害者,都昂着头控诉,却鲜有忏悔,鲜有对自我的审视,《巩乃斯的马》也是如此。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同样具有精神档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