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TY034): 中国竞技武术国际化营销研究 阶段成果收稿日期:2009-08-17  修回日期:2009-09-15
作者简介:朱壮志(1970-),男,江苏徐州人,讲师,律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1.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南京210094;2.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探索与争鸣
中西方体育碰撞的历史形态解析
刺激与反应: 土洋 体育关系之今昔观照与明日畅想
朱壮志1
,丁苏东2
,康庆武
2
摘 要:运用文献调研、对比法、演绎法等分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的文化差异,及其碰撞的历史过去与当下形态等,指出由于传播力差异造成中西方体育比重失衡,但认为碰撞与交融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提出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突破西方现代体育文明预设与现实的未来构想:1)积极参与世界体育文化图景建构;2)大力开展传统体育传承教育活动;3)牵手媒体:开掘传统体育媒体化之路;4) 联姻商业 :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5)学界支持:使传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关键词:西方体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全球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09)05-0032-05
Analysis of H istorical Conflicts bet w een East and W est Sports
Z HU Zhuang-z h ,i DI NG Su-dong ,K ang Q i ng-wu
(Nan ji ng U n i vers it y of Sci ence and T echnology ,N an ji ng 210014Ch i na)
A bs tract :Literat u re revie w,co mp arati ve anal ys i s ,deducti ve m ethods w ere used to an al yze the d ifferences bet w een east and w est sports ,and t he con fli cti ng h i s t ory before and no w.U nbal an ced proportion b et w een east and w es t s ports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co mmun icati on s w as d iscovered ,how ever the con flicts and i n t erc u ltural b l end w ere t he i m petus t o devel op
nati onal s ports cu lt ure .A fe w s uggestions w ere p roposed :1)pos iti vel y parti cipate i n t he w orld sports cu lt u re es  t ab lis hm en t ;2)f ocus on pass i ng the t h eory of trad itional sports to the young gen erati on;3)coop erati on w it h sports m ed i a ;4)coop erati on w it h sports business ;5)acad e m ic s upport .
K ey words :w es t ern sports ;trad itional s port s ;cu lt u re ;globalizati on;co mm un i cati on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源流发展起来的,其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体、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正因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中国体育文化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精神内涵的中国传统体育始终没有发生质的飞跃,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体育却因西方现代体育的挤压,遭遇了 两千年未有之变局 ,从而彻底改写了中国体育在世界体育发展中的位置,形成了新的体育文化格局,并连带地重新编码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心
态。[1]所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传统体育 此城净利润增长率计算公式
危急存亡之秋 ,把脉中西方体育碰撞的昨日、今日,探寻传统体育的明日复兴对策,既有着历史意义、理论追求,又有着浓烈的现实关怀。
1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解读
1.1 历史背景悬殊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位于大河流域的东方
大多数民族的体育,以卫生保健术占重要地位,那里的人们习
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而中国传统体育正是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意在强化与优化人体的生命功能,与农业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亚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适应,是农业民族中发展程度最高的体育文化。
17世纪后,大工业生产引起的文明公害和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相继出现,人们需要寻求能对高度紧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起调节作用的新的体育形式,既能够体现竞争精神,又富于娱乐和调节生活功能的竞技运动迅速发展,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成为必然,它以竞争性的运动项目为主导,具有明显的世界性、竞争性、科学性和商品性等特。1.2 思想基础互异
中国传统体育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和谐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点。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实现以外达内、由表及里,借助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体育活动的方式手段上,它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特点,
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一切肢体活动与心紧密结合,而极少有
2017日历打印版高清朱壮志等中西方体育碰撞的历史形态解析Journa l o f NS I Vo.l23No.5200933
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
西方体育强调人的物质形态本身,主张通过运动系统的一系列积极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进而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因此,西方体育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充满了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赞美,透射出雄壮的阳刚之气,受其影响,奥林匹克体育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追求肌肉强化的倾向。
1.3 价值取向有别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中国传统体育重点不是鼓励取胜,而是计较谁更符合伦理规范,主张竞技中的胜负无足轻重,提倡 君子之争 ,由此导致竞争意识日趋淡化,中国古代球类等竞技性项目发展至宋朝以后,竞技性日趋减弱乃至消失,逐渐转化成一种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则突出公平竞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成了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竞争机制必然进入体育领域,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使得竞争性强的运
动项目成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奥林匹克体育高度重视对抗,这与西方价值观一脉相承,奥林匹克如田径、游泳、球类等无不体现出人与自身能力、与对手和与大自然的抗争,展示了人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进取、超越现实和创造未来的搏斗精神。
2 昨日抵牾与交融:中西方体育碰撞的历史形态分
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随着列强的侵略扩张而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其中,中国传统体育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浪潮的巨大冲击,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观念与实践,并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碰撞与冲突。析其原因,首先在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抗拒。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来唯我独尊的大国地位和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强烈的集体自尊心和文化优越感,习于居高临下地看待异族文化。在两种体育文化碰撞之初,这种拒抗就已显现,就连当时最激进的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也努力从先秦诸子和中国历史中去寻求对西方体育的预示,并试图证明其在中国 古己有之 。其时,在四川乡村一所小学里,教体操的朱德屡遭乡绅攻击,甚至不能参与祭孔之列。由此可见,当时中西体育冲突之广泛和深刻。
其次,是源于中国国民对侵略者的逆反心理。在国人内心, 西学东渐 始终是伴随着侵略者的炮舰闯入中国社会的 城下之盟 。所以,它必然会引起具有深厚爱国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与坚决抵制。
因此,爆发出中西方两种体育观念的冲突就不足为怪了。应当看到,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在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存亡的斗争中功不可没: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同盟会,都曾不同程度地以武术为斗争的手段,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武术、气功等在培育民族意识、宣扬救亡思想等方面也都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民初许多中国武士打败外国武士的事迹和传说,精武体育会的创立、发展和1920年后民间武术组织的大批涌现, 国术救国 , 国术体育 论的产生等事实,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2]
时人普遍认为西方体育只是 形式体育 ,是 排优的把戏 ,不能 经世致用 ;偏重肉体而忽视精神,导致人的畸形发展。尤其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长春 单刀赴会 ,但在预赛中即被淘汰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反响异常强烈。在全国体育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某些新闻界人士首先发难,体育思想领域内的一场 土洋体育 之争由此爆发。 土 体育指的是中国固有的民族传统体育, 洋 体育是指由欧美等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田径、球类等西方现代体育。争论的实质就是关于我国今后体育发展道路的争论。冲突的公开化表现在1932年8月7日,天津 大公报 刊登社论 今后之国民体育 ,主张 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 ,应以 土体育 为宗,以 洋体育 为副,认为以养生、武术为中心的 土体育 有强身健体的价值,中国没有必要再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也认为,西方体育剧烈的比赛对身体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还助长了人的竞争心、嫉妒心和虚荣心。
由于以上两种心理和事实的存在,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延伸了两种体育文化冲突的规模与交融
的进程。但事实上,不管两种体育观的持有者彼此之间曾经如何视若水火之不容,都无法阻止两种体育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公开或潜隐之步伐。其结果当然不是两种体育的 老死不相往来 ,相反,从观念到实践,两者都逐渐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是彼此平等地相互接纳,而是以西方体育观为主体,在其科学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对传统体育进行批判、改造和部分吸收,形成为新的体育方式。这种新的体育方式和近代各国体育是一致的,但又由于吸收了传统体育的一些因素而表现出民族的一些特点。由于两种体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与互补的性质,因而它们都能在新的体育方式中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从国家的角度看,西方体育是新的中国体育的核心和基础(从观念上看尤其如此)。从社会实践看,两种体育因适应了不同社会层次的需要而并行不悖。传统体育缓慢地然而确实地发生着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变化,西方体育在中国社会一旦落脚生根,经 本土化 适应后也就不会再是 西方 仁育了。[2]譬如,本属西方体育的乒乓球运动,如今已成为中国之 国球 ,并造就了中国的 乒乓球王国 美誉。
3 今日冲突与警醒:传播力差异造成中西方体育比
重失衡
今日体育全球化,突出表现为 西方化 。欧美将西方的技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乃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推行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一种 全球工业文化 ,即以西方价值观为规范和楷模的全球文化一体化,而近年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强化了这一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势必带来全球文化一体化,
即所谓的文化 全球村 现象。文化 全球村 并没有从实质上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而是借助于各方面的强势,客观上造成所谓的 中心文化 与 边缘文化 , 中心文化 处于支配地位,它以单项传播的途径,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对其他 边缘文化 加以渗透和侵蚀,西方体育文化对包括东方体育文化在内的各种体育文化的挤压,正是其中的一
34
Journa l o f NS I Vo.l23N o.520092009年第23卷第5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种显性的表现形式。
现代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为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提供了极好机遇,根据 软权利 这一术语创造者约瑟夫 奈的定义, 软权利 指的是与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 软性同化权利 。奈特别强调: 软性的同化权利与硬性的指挥权利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其权利被其他国家视为合法,则它将遭受更少对所期望的目标的抵制。 [3]按照其说法:信息革命极大地增加了其(没有强制性的硬权力的团体)的软权力-即与观念、文化与政策相关的吸引力。[3]无论是早期的平面媒体,还是后来时兴的广播、尤其是电视等电子媒体,直到如今风靡全球的互联网,都让现代体育文化传播 如虎添翼 ,使得这一文化类型愈发具有世界性的魅力,而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进程中,基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权利的传播技术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大众传媒的崛起,随着信息传播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造就了体育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体育的霸主地位,如果说经济发展是西方体育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础的话,那大众媒介的发展则是西方体育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条件。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借助现代大众传媒之神威,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使得体育文化最早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最具普遍性意义的文化形态,并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成为全球化意义上最为显著的文化成果。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把人与体育之间的日常生活关系转移到了全球场景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球共同的 体育文化经验 ,并能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意义深远的文化互动和传播,为世界人民提供了观念和认知的透镜,也赋予交流方式、价值尺度、认同空间和行为动机的基础。全球化体育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规模在扩张和发展,使得这一领域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经济部类和投资渠道,也是实施文化以及政治影响的重要手段。然而,占领世界体坛主宰地位的所谓 全球化体育 ,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这对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精神内涵,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的中国传统体育来说,可谓是一巨大挑战。[4]
相形之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则明显处于弱势: 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夏季奥运会表演。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在奥运会期间进行了多次表演,振动了欧洲,他们的双刀、对拳、飞叉、太极拳等十八班武艺表演令欧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喝彩不已。本届奥运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 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  德意志报 、 汉堡报 等发表评论,盛赞中国武术功
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高潮精妙。[5]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在柏林中国武术表演毕竟只充当了个 陪衬 者角,武术队的精彩表演,无法粉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再次集体失落,柏林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代表团黯然回国,途径新加坡时,当地报纸 星岛日报 上竟然发表了一幅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 东亚病夫 。
斗转星移,自从1978年倡导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从战略上说就是 以柔克刚 ,以文化复兴为基础。而西方竞技体育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一个展现现代文明的窗口,也是一个建立相互信任和交往的桥梁,一直以来被视为 没有硝烟的战场 。所以,竞技体育理所当然就被作为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一面镜子。1978-1980年的三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标志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 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 的 举国体制 正式形成,[6]其体现在体育事业上就是 金牌体育 至上,要求中国人在所有世界大赛上定指标,拿金牌,实现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的体育强国梦想。此后,中国的竞技体育成效立竿见影,从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上首获冠军,1982年中国选手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喜获61枚金牌称雄亚洲,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会金牌 零 的突破,  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32枚金牌跻身奥运会 第一集团 ,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51枚金牌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并在家门口创造了历史性辉煌。[7]
然而,比照依仗媒介而 兼济天下 的西方现代体育狂欢,中国自己的传统体育仿佛成了 扶不起的阿斗 ,只能停留在 快乐老家  独善其身 而 把悲伤留给自己 ,等待着国人 常回家看看 ,期盼着 我的未来不是梦 的 昨日重现 ![7]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当前,以天下为己任的当代知识分子首先警醒,积极呼唤着世人的传统文化认同之心理和自觉之行动,坚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定会重现辉煌,世界体育文化之林一定会震荡起中国传统体育的 呐喊 。事实上,知识分子的呼唤已经有了共鸣,并产生了共振的文化效果  央视 武林大会 、河南卫视 武林风 等一个个传统体育节目已经响彻中华大地,自觉走上了 本土体育 关怀及其文化自觉。岁末是什么意思
休的反义词4 碰撞与交融: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类体育文化的发生,起初是在彼此完全隔离的环境下孤立地进行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原因,各民族体育的发展都类似地存在过地域封闭性倾向。譬如上文所说,中国传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有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认为文化只能由内向外传播,并对其他体育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中国体育文化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中,更多地处于 输出端 的位置,担当了体育文化传播者的角,并对中国周边地区的体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唐朝时马球、围棋等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并迅速传播开来。当今夏季奥运会上设立的两个东方体育项目  柔道和跆拳道,也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养分,甚至号称 世界第一运动 的足球,其也滥觞于中国  2004年,国际足联正式宣布: 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
然而,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 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传播(交流)是一切社会与文化交往的实质,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不管是哪一种优秀的文化,除了保持与发扬自己的特性之外,还必须广泛吸收与接纳其他文化的长处,才能使自己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它将会在封闭保守的状态下逐渐走向死亡。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8]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产生、发展自然经历了交流这么一个传播过程。特别是体育文化本身所具备的外向性和开放性,使
朱壮志等中西方体育碰撞的历史形态解析Journa l o f NS I Vo.l23No.5200935
其碰撞与交流的发生在文化史上显得十分频繁且突出。全面、深刻的交融是体育文化保持活力的前提,任何一种优秀的体育项目都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身心发达的标志,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理应由全世界人民共享。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史,各种优秀体育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变迁和完善,共同促进了当今的世界体育文明。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世界范围内体育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趋势。
当下,在全球性体育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西方体育,其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
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 物理体育 ,奥林匹克运动是其杰出的代表。西方体育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  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9]西方体育还融会了诸多的文化内涵,如民族艺术、规则意识、进取精神,协作理念等,体育活动本身只不过充当了文化的载体,成了文化传播的符号。当然,以体育活动作为这些文化内涵的形式和载体,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自然会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近代以来,中国在中西体育文化交流中逐步沦落为 接受者 的地步。战争后,军事上落后的中国开始醒悟,在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 西学东渐 由此拉开序幕;与此同时,西方的现代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竞赛方法、体育思想理论等也不断传入中国,并产生越来越深刻而广泛的社会与文化、思想影响。时至今日,西方体育文化近代以来的植入,如今已经生根、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其无疑直接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间接里, 天下为公 的西方体育多少也推动着中国传统体育的自觉与革新,促进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与互摄。
5 明日寄望与对策:中国传统体育突破西方体育预
设与挤压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 再论文明的冲突 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 。在新时期,中国体育真正要做的,是回归具有东方文明特的体育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有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理念和价值,为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应该在保留各自精髓的前提下,按照 和而不同 的原则,发扬自身的特长,以各自优秀文化奉献于世界体育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首先得依靠自身积少成多,由浅入深,由自在到自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积累和扬弃;其次,少不了外来体育文化的不断刺激与冲击。在自身体育文化供血系统完好的情况下,与外来体育文化的碰撞,才能启发、充实、壮大和优化自己。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未来中国传统体育如何才能突破当前西方体育的整体预设与现实挤压呢?文章认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战略,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坐标、样式与逻辑,着眼于民族文化建设、发展与传承,着眼于国民体育文化的时代需要、改革与引领。具体应做好以下对策措施:
5.1 积极参与世界体育文化图景建构
我们为差异而欢欣 是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 的序言中曾引用的南非图图大主教的一句至理名言。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既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具有人类共性,它们都是世界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世
界体育文化图景,必须是经过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绘制,少了任何一家,此图都将是残缺不全的。一个政治独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国家,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繁荣,而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十七大提出的 大发展,大繁荣 的文化发展战略,表明当代中国积极推动 中国文化走出去 决心,并以一个负责任的和正在 和平崛起 的大国形象为世界文化图景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雄心。在当下体育全球化的复杂语境中,积极倡导中国传统体育既包含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关怀和创新,又包括了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借鉴。它不仅要适应和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且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还要表现出一个国家的专项文化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要在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精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育文化思维模式、发展理念,以及在此思维、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生存与发展新模式。
5.2 大力开展传统体育传承教育活动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 宣言强调,要 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的第十四条强调 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 ,通过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有关社区和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等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科学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教育却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文化,特
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发展史上,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思维而不断更新,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和完善,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国民传统体育文化意识、素养的提高,是实现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则无疑处于基础的地位。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和取向的文化主体  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由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传统体育的教育事业,增加其传播规模,同时,注重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素养和技能的新型体育师资,因为他们是处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线的 使者 ,他们的体育文化水平和技能决定着传统体育文化的编码,并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
5.3 牵手媒体:开掘传统体育媒体化之路
媒体化是指一种文化被动或主动融入现代媒体文化落,
36
Journa l o f NS I Vo.l23N o.520092009年第23卷第5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而逐渐具有 媒体的 特质的过程和结果。在体育传播领域,媒体化是各大跨国传媒集团经营全球体育
文化市场的常用战略,其往往是作为一种理念和操作策略而出现的。[10]所谓传统体育媒体化,即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现象、形象及信息等内容转化为媒体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传统体育通过媒体这一中介传播时,应充分考虑媒体特性,以及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媒体印记。它是一种媒体对传统体育文化精心挑选和包装下的 再现 ,是一种具有文本意义的体育 讯息 ,是引导和影响受众对体育思考、领会和参与的媒体文本。[11]所以,大众传播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少不了新闻媒体参与和支持。这具体要求提高对传统体育文化报道的广度与深度,要求认真选题精心设计、策划报道方案,以及借助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包括综合利用多种媒体产生整体效应,包括学术期刊、新闻报刊、网络媒体和电视等等。
5.4  联姻商业 :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体育与商业的 联姻 正处在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者的互补互用给体育事业和体育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施展空间,使原本 安于井里 的体育活动熏染上了现代商业的气息,使体育文化焕发出时代的活力,使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突显出来。其实,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竞技体育赛事蕴涵着丰厚的商机,体育产业具有朝阳的光芒,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最明智、最有效、最能得到回报的投资。事实证明,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朝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已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途径。从产业化的角度出发,一些成熟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融入现代体育文化综合体中,将在经受市场与世人检验的过程之中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
系统化;另一些还不太成熟的项目,在保持其鲜明民族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改革与创新,增强其大众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使其走向市井大众,以培养潜在市场。这是商业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其可以更多、更快地传递多种文化信息和相关产业信息,使我们及时在宏观上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微观上进行地方民族特的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的开发,从而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5 学界支持:使传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变迁与传承、摒弃与吸纳始终贯穿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形态的改变,文化传统内部新旧因素在矛盾中不断分化整合,通过变异、淘汰、更新,由旧的平衡转化为新的平衡,从而导致文化传统的改变。但是,任何文化的变迁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之下完成的。目前,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利用法律这个武器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充分突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的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关怀意识。
其实,所谓专家学者尤其是人文社会学方面的,大都在某一或某些文化专业方面有相当的造诣,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往往对一些社会重大问题有独到且深邃的见解,他们是社会的 智囊库 、文化的 指南针 。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分布散乱、纷繁复杂,以现代文明的眼光视之,大多欠科学、少规范。这就需要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能够以社会责任为重,自觉把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和理论上的支撑,以使其有理有据、与时俱进且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 宋亨国,等.论体育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
[J].北京:体育文化导刊,2006(2):91-93
[2] 苏肖晴.体育文化交流古今谈[J].浙江体育科学,1992,3:11-13
[3] [美]约瑟夫 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07~150
[4] 王庆军.我国传统体育媒体化的思考  以央视 武林大会 为
例[J].广州:体育学刊,2009,4:71-74
[5]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9
[6] 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3
[7] 王庆军,等.近代以降 土洋体育 碰撞的历史悲情  由现代体
qq可爱情侣头像
育的喧哗和传统体育的沉寂引发的思考[J].济南:山东体育学
院学报,2009,11:9-12
[8] [英]罗素.中西文明比较[M].北京: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8:8
[9] 王增喜.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为什么u盘不显示
科版),1999,6:24-26
[10]王庆军.媒体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之路  以央视 武林大
会 为例[J].北京:中国电视,2009,5:12-15
[11]王庆军.体育媒体化:当下媒体与体育的现实关系形态解析[J].
济南: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