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消失的反义词是什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一、智力教育的根本在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习十八大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要使儿童在小学里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做法的:
我在教小学儿童的时候,始终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张"最重要词汇表。"这张表好像是一份特殊
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我把2500个词分配如下: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孩子们把它们抄在本子里并且记住。这项作业每天只占几分钟。
从这些做法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待基础知识的重视和用心良苦。
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后的作业练习同样重要。
作业要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他对孩子们说:在回家的
世界上最长的火车路上,你们回想一下,今天我们抄了哪3个词,它们是怎样写法的。你们在记忆里回想一下这些词的模样儿。明天早晨一醒来,马上就来回想这些词的写法,靠记忆把它们默写在练习本里。"
当然,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意识到,随意识记跟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才是掌握基础知识的最好方法。
二、调动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 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我觉得这和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教学是相通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而且要根据学情而定。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一旦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就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
当学生产生疑问后,这位教育家的做法是: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讲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
三、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上的有趣;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他说: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
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兴趣的第二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的机会,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广泛的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劳动仲裁诉讼时效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叶圣陶杯智力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这就是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最深刻的体会。
第二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金相旺
喝咖啡会发胖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从18岁就开始担任乡村教师,把一生中最宝贵的35年时间奉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正是因为这一颗对孩子的炽热之心,他从每个幼小的孩子身上都能发现其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正是因为他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对孩子进行仔
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头脑,而且用心灵去认识他们,才成就了这本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烈的情感。让每一个老师读到其中章节的时候都会感同身受,引发会心一笑,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继而掩卷深思,反省自身,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大师的思想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会带给我们宝贵的启发。
我觉得课上得有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趔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带着这种理念,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物流教学,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期望的、激动的心情去学习和思考,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呢?每堂课上望着学生们渴求知识的双眼,听着同学们积极大胆的发言,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个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的源泉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许多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的理念、建议,这些建议就如一个睿智的长者,告诫教师一些最普通但又是我们极易疏忽的真理。他告诉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成果。我想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你把希望、关注、信任传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希望,他们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对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的摧残死的。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
为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第三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几缕斜斜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窗台上,映射在我手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上。春光是如此的明媚,我的心情不由得开朗起来。昨天那调皮捣蛋的学生被我一顿训斥,想必也该平静了吧,下周的研究课要上了,也该理理头绪了;哦,还有儿子的学习,该查查了。。。。。。一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躁,我急忙调整自己的思绪,生活要每天去面对,事情每天都会产生。好心情坏心情每天都要过。其实,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谁能活
在世外桃源,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苦楚,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更不用说啦。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是呀,“心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何不让我们的心境盛开快乐之花。
身在教坛,笑拥春风。
脚踏大地,心安理得。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感受空气的气息,去享受花草的缤纷,让自己的感官灵动起来,打开心灵的门,让心灵出来晒晒太阳。
在喧闹的日子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商场人头攒动,股票狂涨狂跌。。。。。我们不妨沉下心来,让自己静一静:今天的作业改完没?被训的学生想通了吗?这节课该怎样教?。。。。。。。
是呀,教学杂事,烦事只有在静中才理得清。
是呀,教学突破,效率的提高,只有在静中才能把准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文人居士陶渊明的境界,更是我们新时代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学会静,教师更需要静。惟有静才不乱,惟有静才安宁,惟有静才会享受生活,品味幸福。
第四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