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论坛
shi dian lun tan
285
基于桂北地区的乡村景观形态演变与保护研究
老年游戏
◎赵可塑 韩冬
摘要:乡村景观是与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它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审美功能和谐统一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当前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深入,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乡村景观的功能逐渐丧失,对乡村整体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表现在迅速消失的乡村景观的文化、生态等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变化及其发展规律背后的罪魁祸首,同时在国外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探察对乡村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桂北地区乡村建设的逻辑进行调整。最后,探讨桂北乡村实体环境的价值转型与保护措施,并对桂北传统乡村实体环境的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桂北地区;乡村景观;传统村落;发展建议
一、绪论
(一)乡村景观的形成和历史溯源
中国这片土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在长达5000的历史中,聚落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形式,而村落是人类住区最基本的形式,由各种自然文化和文化活动形成,以适应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地方景观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从历史上看,中国是最早自觉关注家园营造的国家之一,发现了山水田园之美。《周易》中提出了“观物取象”的思想,倡导选址注重环境质量,使乡村景观更具生态性。风水学说更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概念,使景观规划能够将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小气候上。
后人常常惊叹于中国美丽的乡村布局,事实上,它们大多不是设计师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居民对这个地方的长期体验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进行的创意设计。在社会意识、人文沉淀和自然地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景观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公共性,强调公共空间,如祠堂、水口亭等。②文化性,延续地方精神,如牌坊、祭祀建筑等。③整体布局科学严谨,应用《易经》等简单朴素的规划思想。④实用性强,与生产生活充分结合,如引水道养殖、生活洗涤等。这些都有助于形成一个宁静、愉快、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乡村景观的现状及问题
(1)快速城镇化发展对乡村景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前,中国正全面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乡村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15年来,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对乡村景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打破了供需平衡的乡村景观基础,形成严重的景观冲突,导致乡村景观的不正常的发展,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的过程。
(2)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景观的负面影响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当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时,人们更渴望体验自然,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负面现象,导致乡村景观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在中国城市化浪潮和旅游发展的影响下,传统村落景观正在消亡。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中国每天失去80到100个村落。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总共失去了90万个自然村。消失的村庄是在警告人类加强保护乡村,让乡村景观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建立其文化价值和保护体系,这不仅可以帮助改善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而且还可以指导规划和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乡村景观分类与评价标准体系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简笔画恐龙的画法(三)国外研究现状
在研究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再生方面,西方国家和日本走在学术领域的前沿,并第一个提倡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包括人类社会学、历史学、现象学等等,使传统聚落的研究具有深入、全面、多维视角的特征。在此以日本为例,来研究传统景观的保护与恢复。日本是亚洲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的典范。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在他的著作《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中,阐述了17例再生的传统街区和定居点,他突
破了传统技术保护的研究视角,关注主体居民的感受,使社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去,传承地域特,创造社区形态,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百年老街岐阜县古川町的“故乡再造案例”,以一条流经小镇的濑户川水道为主要导线,发动居民向小河道内放生鲤鱼,在民众合力下水质得到明显的治理,周边环境随之逐渐美化起来,这种营造方式使历史街区得以再生及再利用。日本的这一保护理念标志着现代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发展趋势,使历史环境保护从单体保存扩展到历史资产的再生与再利用。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乡村文化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如地域建筑风格、独特的聚落格局、民族乡村文化等。本文在城市化背景下对桂北乡村景观展开研究,调查和对比普通乡村的发展和历史文化村落乡村景观类型的异同,对各种元素的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目的是:(1)结合桂北乡村的实际情况,对文化景观进行分类评价,明确景观的价值和地位。(2)通过对桂北乡村景观的研究,引导和促进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为合理规划和开发乡村文化景观资源提供可靠依据。(3)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的历史演变(一)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成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是景观背后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子。桂北壮族自治区地处岭南,北接湖南、贵州,西邻云南,东南毗邻广东,西南边境与越南接壤。桂北的总体地势四周高而中间低,且北侧高于南侧,形成两广丘陵带。境内高山环绕,丘陵绵延,东北山峰林立;西部地貌是桂西岩溶高原;而桂西北以山地为主,其地形地貌被形象地概括“七山二水一分田”。
桂北地区即桂北省北部,位于云贵高原南侧边缘黔、桂、湘三省接壤处,主要包括桂北省桂林市及柳州市北部地区。桂北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面,在东经 109~111 度,北纬 25~26 度之间,地势较高且以山地为主,海拔 300 米~2000米,其中近一半是 700 米以上的山地,局部地区有低矮丘陵。境内河流纵横发达,植被种类繁多。出于对山林和水资源的依赖,依山傍水之地成为民族选择居所的理想区域,因此,许多少数民族村庄都聚集在这里。基于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村庄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为起点,人们巧妙地利用现有地形,山和水脉的适应情况,并注重中国古代风水选址的概念建立村庄。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传统建筑和具有民族风情的特,经过数千年的沉淀融合,共同构成了桂北独特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2)人文环境因素
历史上桂北属“百越之地”,是我国边疆最早实行郡县制的地区。公元前 214 年,秦朝在桂北兴安县修建灵渠,在收复岭南后又设立了桂林郡和象郡。历史朝代的不断更替,中央王朝对行政区的划定和统
北京过年去哪玩
治方式也不断变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对桂北民族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桂北地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桂北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桂林如今作为桂北的第二大城市,曾经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试点论坛
shi dian lun tan
286
从现存的传统聚落来看,桂北大部分的古村落、古镇都集中在以桂林为中心的地区。因此,历史上行政划分的主导作用下促进了桂北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桂北地区具有悠久的聚落历史,以稳定的水稻生产为经济基础。高山多平原少的自然条件并不妨碍聚落点的发展。相反,聚落的形式创造了桂北山区独特的水稻种植方式,一季两熟。此外,居民还开展了渔猎、高山茶叶种植、采集、染织等生产工作,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山区木材资源丰富,林业已成为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但总体而言,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农林生产水平并不高。在这种封闭自足的经济模式下,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桂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密集形态的村落集。
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拉近了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距离,人民生活水平大
大提高。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桂北传统聚落的经济模式也在此影响下发生了转变,反映了传统农业村向旅游保护村的发展趋势。
(二)桂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
根据时间序列,文化景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不断沉积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多重属性和特征的叠加的多层文化,其历史可视为文化的沉积过程。桂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是村落生长与发展的结果。由于区域分布的不断互动和扩散过程,进化始终是通过人的意识,这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认。梳理文化景观演变的类型,有助于对桂北文化景观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传统村落的衍生
在桂北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较小,当聚落规模扩大时,村民不得不为村庄寻新的场地以获得更好的自然资源,导致村庄分化,原有的聚落一分为二。此外,由于聚落规模的不断扩大,聚落周边土地无法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村落也出现了扩张、分化和衍生的现象。这些村落的发展在本质上与生物衍生非常相似。例如,龙脊红窑聚落的生长演变。由于潘家几代人的定居规模不断扩大,住房和土地资源难以分配,潘家成员从大寨中分离出来,在大寨溪流的对面修建了壮寨。因此,村落的分化和衍生应运而生,新的村落像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形成。随着土地复垦和居民点的发展,村民顺应发展向上迁移,形成了新的居民点网络体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像大寨这样的村
萝卜豆腐汤庄的产生是很普遍的。
(2)民族文化的交融
民族交融是聚落文化多元化的最根本原因。桂北地区除了壮族、侗族、仫佬族和毛南族属于土著民族外,境内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桂西、桂北地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为缓慢。然而,他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持包容的态度。在民族迁徙、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桂北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文化和民俗,形成了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形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桂北区域传统乡土景观的现状分析
目前,桂北乡村景观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研究:主要研究桂北地区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资源的特征、功能分类和评价;②民居聚落研究:区域建筑研究成果较为完整,《桂北民族传统建筑实录》概述了桂北传统建筑及其特点,以及桂北村落的布局与环境。此外,许多学者对聚落空间的探索和分析主要体现在空间形态和落特征上。③文化景观研究:包括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民俗资源利用及发展策略。目前,对桂北地区物质空间资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聚落、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对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区做过一些景观分析和评价,这对桂北地区的乡土景观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够的。
(一)传统聚落建筑风貌
桂北地区的村庄建筑类型,在功能上与其他地区相近:以基本的住宅及其附属用房为主,兴建有祠堂庙宇、商铺、凉亭、学校及村公所等公共建筑。而村庄中的建筑,因历史年代的差异,在建筑功能类型与形态上有不同的
表现。聚落风貌,是指建筑为主的聚落环境所具有的整体风格形态特征。就建筑形式的差异而言,桂北地区乡村的传统聚落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风貌,一是以砌体木购地居为主的聚落;一是以“木楼”为主的聚落。
(二)桂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自然生态是传统聚落生存的基本条件。聚落的发展影响着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系统。一方面,在山区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恶化、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当在夏季雨水量较大时,对传统聚落的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现代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分类和集中处理。随意倾倒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村庄卫生环境差、水体污染。
朝为越溪女事实表明,如果生态系统失衡,就会导致人类失去大量的生存空间,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
题。因此,在保护村落内部物质景观的同时,也要保护聚落边界的农田、河流、山林,这些都是聚落选址的依据。生态再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再生和可持续性。
(三)桂北地区景观信息的延续状况
桂北许多传统村落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应引起重视。一是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传统村落;二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的传统村落。前者大多数村庄都有大面积的老房子或空置的宅基地。因此,传统村落景观信息的点、线、面处于自然衰退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房屋会倒塌消失,依赖传统民居的原有生活方式、文化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失去承载空间。在后者中,一些村庄处于过度发展的状态,导致商业开发过度。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打着“保护传统村落,促进扶贫旅游”的旗号,盲目开发桂北地区,切断了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连续性,一些村庄甚至模仿其他村庄的发展模式,相似性非常明显,导致了“旅游破坏”。促进地方发展的目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也是破坏乡村景观的一种方式。
四、桂林地区乡村实体环境的发展建议(一)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实现景观生态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合理利用阳光、气候、植物、土壤、水等自然元素和人工材料,改造、恢复、重建景观环境,营造舒适良好的物理环境。景观格局通常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包括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空间配置,其主要内容包括景观单元的斑块、廊
道和基质的规划。同时,桂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植物和土壤条件。为了优化传统村落的景观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植物意象,引入乡土植物的种植与搭配,创造桂北地区的特景观。如桂花树、竹磬、红豆杉、紫楠等。
(二)公共空间与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
乡村空间布局的形成应符合村落的地理特征,这种类型的空间是乡村景观特和特的基础,也是乡村经济、政治、休闲娱乐的核心区。
公共空间反映的是人们在空间中互动产生的关系,公众参与程度最高。这种公共空间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又要处理好空间的秩序和节奏。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应该以人的尺度为标准。村民对公共空间的选择根据人口特点进行划分。不同年龄的人由于兴趣爱好、交流方式、心理、身体状况、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不同,参与的公共空间也不同。虽然参与者在不断变化,但通过共同参与的形式,使参与者形成了共同的意愿,丰富了公共空间的作用。
(三)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再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桂北地区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样的民俗生活,形成了桂北传统村落环境的独特气质。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保护古村落的文
化景观就是保护乡村历史的“记忆”,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它保护了乡村的地方特,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了人们建造家园的热情。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再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1)充分挖掘特民族文化价值
创造再开发民族有形文化遗产符号、元素,每个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的
试点论坛
shi dian lun tan
287
特,需要设计一套专属于村落品牌的视觉形象和引导识别系统。通过村落品牌形象的建立和设计,可以更好地传播传统村落文化,恢复文化保护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熟悉它。
鱼吐泡泡(2)地方部门鼓励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要鼓励基层众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让村民重拾对家乡的荣誉感和归属
感,“留住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濒临灭绝,传统村落文化观念的更新就越应通过多种方式予以重视。例如,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适当增加对非传承人的经济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传承,从而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意识。
(3)媒体宣传等方式传播
结合旅游节开展民俗活动,建立公众参与民俗体验活动,有效开发和延伸村落人文内涵。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活动在村落中的发展和传播,始终要坚持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体现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传承和自然进化的根本保障。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是在桂北地区的乡村景观形态演变与保护的课题上展开研究的,先总体分析了乡村景观的历史溯源以及我国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再分析借鉴了国外的设计理论与案例并运用到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中,进而梳理了桂北村落文化景观历史演进脉络,分析了桂北区域传统乡土景观的现状,最后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方法,在保护和再生物质载体的同时,更要延续村落景观的精神和文化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各界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创造出自然和谐的乡村环境,同时还要适应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1]项红梅,宋力,初宝顺.乡土景观的国内研究状况[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01):95-97.
[2]岳邦瑞,郎小龙,张婷婷,左臣.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563-1570.
[3]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3):105-108.
[4]王仰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02):30-35.
[5]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06):599-605.
[6]汤茂林,汪涛,金其铭.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1):111-115.
[7]王云才.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J].建筑学报,2009(12):94-96.
[8]王乐君,李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空间的景观更新[J].中国园林,2011,27(11):91-93.
[9]宗晨.乡土景观元素的艺术化提炼[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10]李紫芳.西溪湿地(西区)生态环境
状况调查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1]冯维波.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基于景观信息链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2]孙娜.龙脊十三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3]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在芒果苗种植时,要根据种植的品种、栽培管理水平、土壤条件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得到足够的养分及光照;利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点,在雨季根据实际天气情况进行合理灌溉,避免过旱或过涝的问题;要及时对芒果抽梢期、花期、果期和采果后的枝杈进行修剪,去除交叉枝、过密枝、病虫枝,避免争抢养分的同时,有效减少传染源,尤其是冬季要做好芒果园的清理和树干涂白工作,即是将园内的杂草、枯枝落叶和病虫枝叶清除园外烧毁或翻土时将其埋入土壤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1月,用10%的石灰水或1∶6∶40的波尔多浆均匀涂到树的主干和主枝基部。全园树冠喷施1~2次1∶1∶100的波尔多液,以减少次年的病虫源、促进芒果种植区良性健康发展。
(2)生物方法的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大自然生物之间天然形成的天敌关系,形成“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链,从而实现对主要病虫害进行有效地遏制,通常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种形式。近年来,生物防治方法以其成本低廉、无毒无害的特点,受到广大种植农户的欢迎,不仅能有效防治病
虫害问题,同时对维护大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吸取国内外优秀种植经验,引入或繁育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
(3)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是在有条件的果园可使用频振杀虫灯、诱虫瓶、黄板等诱杀害虫。每20亩果园安装一台频振杀虫灯,每一株树挂一个诱虫瓶、一张黄板等诱杀害虫;利用防虫网隔离和捕虫网人工捕杀害虫;第二是进行果实套袋。在谢花后35~45天、第
二次生理落果结束时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果面喷施1~2 次主要针对病、毒蛾等病虫害的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液,果实套袋后不再进行喷药防治病虫。第三是合理科学地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时要注意以预防为主,扑杀为辅,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合理用药,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持效期,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最佳防治时期、高效施药技术,达到最佳效果,并建议不同类型农药交替使用,减少病虫的抗药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百芒果种植业要积极主动对主要病虫害进行识别与防治工作,在当地政府、检疫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广大芒果种植农户的协同努力下,通过加强芒果病虫害检疫工作、注重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措施,综合利用农业防治手段和生物防治手段,科学指导使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为种植农户营造安全、稳定的种植环境,为芒果种植业不断发展奠定基础,助推地方经济持续
发展,保障我国芒果市场供需平衡。
(作者单位:广西百市右江区永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农昆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百芒果产业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岑艳喜.芒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初探[J].南方农业,2019,13(09):11-12.
[3]李林书.试析芒果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18,12(14):35-36+38.
(上接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