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者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学情分析
教学建议
教学这一课时,让同学们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学时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例如《画杨桃》,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且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和诗中所含哲理,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所展示的画面,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诗中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诗人。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著名诗人,老师说一位诗人的资料,你能不能猜出他是谁呢?适宜的近义词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
(苏轼)
【设计意图:了解苏轼,引出下文。】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二、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与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2.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孜然肉片的做法 三、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总结学习方法。
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飞行员余旭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查字典理解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等。
2.小组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诗的意思。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师随时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却各不相同。
少先队活动案例【设计意图:自学古诗,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路2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什么是众路线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已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的反义词(远一近,高一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3.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