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 研英1222班 XXX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人们对翻译的思考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翻译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认为,翻译的话题一直都是翻译家的事。而翻译家主要把精力都集中在翻译的实践上,因此在讨论翻译的时候,总是局限在操作技术层面上,纠结于是该直译还是意译。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翻译的思考也逐步加深。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翻译活动,进而提出了不少具有深刻意义的研究理论。
笔者查询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外极具代表性的翻译过程理论家25人,其中中国的有3人,外国的有22人。根据专家学者较为普遍的研究分类方法,把这些翻译理论家提出的林林总总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类。其中包括有语文学派、语言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知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哲学取向派、实证研究学派、艺术学派以及释义学派。我要出租房子
语文学派
语文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三个:德莱顿、泰特勒和赛弗瑞。
德莱顿:诗歌翻译三分法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在英国被封为"桂冠诗人约翰·德莱顿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在《翻译的三种类型》一文中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个术语,分别是逐字译、释译和拟作。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A·F·Tytler),英国人,翻译家。他于1790年著《论翻译的原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第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第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第三,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赛弗瑞:翻译要体现作品风格
赛弗瑞在谈及翻译艺术时谈到:“风格是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作者个性和当时情感的产物。
文章的任何段落,无不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作者的风格。作者如此,译者亦然。作者的风格,或自然形成,或借用模仿,决定了他的选词用字……译者只有在供选择的词语中做出取舍。但这种取舍也不能不受到译者个性的影响,不能不反映其自身的风格,尽管这种反应也许不那么明显。”
语言学派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理论的人很多,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也在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有奈达,彼德·纽马克,纽伯特。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人奈达(Eugene 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问题的对等。翻译要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他认为,在这四个方面中,“意
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P67)。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按照奈达的理论,译者应该用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来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彼德·纽马克: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彼德·纽马克是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翻译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提出了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纽伯特:以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重视语篇翻译
纽伯特是德国莱比锡学派代表人物,是早期提出应用语篇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的学者。纽伯特在传统语言学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理论提出语篇语言学研究方法,将文本视为翻译单位,研究文本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意义以及在翻译中意义的传达问题。
纽伯特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将语篇和语境引入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中,将翻译视为一种基于语篇的文本操作形成过程,其特点是重视语篇分析和语境分析,为译界提供一种从语言学角度描述、解释实际翻译过程的新视角,拓展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围,其重
要性不言而喻。
功能主义学派
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杰·贝尔,弗米尔,诺德。
罗杰·贝尔:以系统的语言模式来描述翻译过程
英国的罗杰·T·贝尔是明确要以系统的语言模式来描述翻译过程的翻译学者。他着重于翻译的人类交际性质,对翻译中的意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他没有直接借用杰弗里·里奇建立在交际理论基础上的意义分类法,而是顺着词、句、篇的层次,有针对性地结合具体翻译实践,对意义逐一进行归类。
贝尔对意义的分析与归类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摆脱以往的纯理论分类,从词汇层次入手,进而对句子、句段、篇章的意义进行系统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佐证,具有系统性,而且与翻译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
弗米尔:纯语言学理论不能给我们多少帮助
在翻译理论问题上,汉斯·弗米尔想要与语言学翻译理论分道。他欧美头像情侣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则明确表达了这一想法。
弗米尔的立场是:纯语言学理论不能给我们多少帮助。
首先,翻译不纯粹是也并非主要是一个语言的过程;其次,语言学还没有相应的理论供我们解决问题之需。所以我们得寻其他途径。(1987a: 29)弗米尔(11978],1983b: 49)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他类型的转换包括从图像转换成音乐,从设计图表转换成建筑物),因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类行为。根据行为理论(参见Von Wright 1968,Rehbein 1977,Hmras 1978),弗米尔将人类行为定义为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意图性、目的性行为,它是交际情景的一部分,同时也能限定情景。
诺德:功能加忠诚
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
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描写学派
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佐哈尔,图里,勒菲弗尔。
佐哈尔:多元系统论
以列学者埃文·病入膏肓的意思佐哈尔首次引进了“多元系统论”,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文化和文学系统中来考察,强调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
图里:描写翻译研究
吉迪恩·图里是以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更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了有创建性的描述翻译学观点,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里描述翻译学的特点:首先,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另外,图里
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三是把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图里试图描写、发现语言、文学、社会各个方面控制翻译的规则,他的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决定译作的相关因素,即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他要求议论必须包括文化历史事实,这些事实即规则,他称之为“翻译准则”(translation norms)。
勒菲弗尔:改写理论
勒菲弗尔是美国翻译研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翻译理论界的一大旗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和英国著名学者巴斯奈特共同倡导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突破了只注重语言文字层面转换的传统翻译研究范式,提出翻译是对原语文本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翻译研究实际上是文化互动的研究。他系统地阐释了意识形态,赞助力量,主流诗学等要素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在此基础上通过概括了勒菲弗尔的基本理论观点,简略分
析了译者与意识形态及译者与主流诗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由来。
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努蒂,弗罗托,罗宾逊。
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
劳伦斯·韦努蒂 (1953年—)学者,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
韦努蒂把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付诸实施,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在思想意识上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和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翻译原则和方法上,提创“存异”而不是“求同”。
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弗罗托出生在加拿大,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和翻译学博士生导师。
她认为,性别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翻译研究应该从女性语言着手,因女性被赋予创造新的语言和新的观念的潜力,而翻译是表述女性语言这种私密性语言的最好方式。随着女性作家的作品在文学界大张旗鼓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译者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女性作品进行实验性翻译。女译者们开始在翻译作品中打破传统,尝试身体翻译(反对性暴力),展现女性的性别意识,并有意识地在翻译中突出自己的个性,情感体验和身份。
罗宾逊: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建立在结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新视角。罗宾逊第一个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个正式问题提出。他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之间的权力差异为基础,关注隐藏在翻译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利斗争和权力运作,旨在通过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种族和语言间的不平等和不对称的关系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更加突出了权力,意识形态等因反映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翻译实践进行各种考察,研究者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重要因素——权力差异。
后殖民理论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平等关系,使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翻译理论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促使西方人改变了长期以来对东方的偏见。它使翻译研究不再拘泥于英美等西方强势文化的翻译研究模式,如此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国反思自身的文化和翻译史,而且有利于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
哲学取向派
哲学取向派的代表人物有斯坦纳、德里达。
斯坦纳:阐释观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德里达:解构主义开始英语怎么读
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他的
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等领域。他华南虎强调文字的作用,主张以“原文字”取代言语的本体性地位。他古代诗人的别称提出的颠倒言语和文字的顺序的观点,暴露了语言永远运动的本质和语词的没有最终、超验中心的性质。德里达否定任何意义上的中心的存在,只有“活动”存在,存在不断被否定,中心不断转移,其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德里达秉承解释学的观点,认为作品永远开放,读者的阅读也是创造过程,因此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总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