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电脑型号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1、艺坛忘年两知己:傅雷(1908.4.7—1966.9.3)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黄宾虹(1865年-1955)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俩相识于20世纪20年代末,那时傅雷才20岁,而黄宾虹已是年近古稀之年。在后来出版的《傅雷书信选集》中收录的216封傅雷手书中,寄交黄宾虹的就有96封。更令人惊奇的是黄宾虹这位了不起的山水画大师,在长期不被人知后,如重见天日的稀世珍宝般闪耀出熠熠的光彩,是得力于傅雷的不遗余力的推荐。在他俩的交往中,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在1944年黄宾虹80寿辰时,傅雷与一些朋友为他举办的一次个人画展。这对80岁的黄宾虹来说是第一次。当时黄宾虹困居北京,而画展是在上海。一切事宜均由傅雷等人操办。傅雷还在画展的“特刊”上撰文高度评价黄宾虹。他说,由于宾翁的概括与综合能力极强,所以一生中的发展也最多,成功也最晚,60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到70岁以后,才开始登峰造极。在综合方面,宾翁是石涛以后第一人。
儿童电子书
威海旅游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雪松的启示
2、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到1883年3月14日)与海涅(1797年12月13-1856年2月17日):马克思和诗人海涅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海涅给马克思主办的《莱茵报》写稿,马克思与他
一起修改。后来,海涅创作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深刻揭露和愤怒地抨击了德意志反动统治,马克思高兴地称他为“同志”。1845年,法国反动统治者无理驱逐马克思,马克思临行时写信给海涅道:“离开海涅使我最痛苦,我真想把您也打进我的行李之中去。”以后,又时常询问海涅的创作和健康,并经常给海涅写信。海涅也深深怀念马克思,记挂着马克思的安危。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3、(1893年12月26日到1976年9月9日)与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1945年期间,多次会见国民党左派元老、南社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后来撰写七律诗来称赞,并向他索句,将自己在1936年2月所作的《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喜获绝妙的好词,立即和了一首词,并抄送在《新华日报》发表。以后,他们又互和了不少诗词,在诗词中显示了他们为国为民的战斗友谊。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以老带新
4、范式“千里赴约”:东汉时期范式“恪守信用,千里赴约”的故事几千年一直被人们津津乐
道:汝南郡的张劭与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窗友相知,情深谊长。学业很快就要结束了,分手时二人恋恋不舍,范式拉着张劭的手说:“不要难过,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相聚。”落叶萧萧,篱菊怒放,两年后的秋天转眼就要到了。张劭对母亲说:“妈妈,范式快来了,你快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两年前说过的话,现在就是还记得也来不了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极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5、邓稼先(1924—1986)与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20世纪的科学天幕上,有许多令炎黄子孙自豪的闪亮星斗,其中两颗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两岸,它们交相辉映,熠熠闪烁。这就是身居大洋彼岸的杨振宁教授和立足中华大地的我国、之父邓稼先院长。他们两人祖籍都是安徽,他们的父辈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两家住在清华园西院,相邻而居,仅一墙之隔。他俩先后考进崇德中学,常常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卢沟桥事变后,这对好友被迫分离,杨振宁举家迁往昆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邓
稼先1941年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杨振宁大学毕业后又进修两年研究生课程,他们在西南联大又同校学习三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振宁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毕业后,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两人所选专业,都是理论核物理,他们的博士论文,也都是原子核物理。1949年暑假,邓稼先和杨振宁团聚了。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6、张辽(169—222)接受胡质(?—250年)批评: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同护军武周原是密友,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闹崩了,见面竟然连话也不说。张辽听说胡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托人给胡质捎话说,要去拜访他,同他交个朋友。胡质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辞谢了。一天,张辽路遇胡质,看见胡质身体结实,红光满面,哪里有啥不舒服呢?他有些不高兴,埋怨说:“老胡啊,我一心想跟你结交,你怎么嫌弃我呢?”“这得问你自己呀!”“怪我?”“可不是!”胡质诚恳地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地保持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也曾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了。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呢?因此,我们俩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结
交哩!”张辽听了又感激,又惭愧,连连称谢。随后,他向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两人和好如初。胡质笑着对张辽说:“知过能改,你这个人可交。”说着,就热诚地邀请张辽到自己家里做客,终于成了好朋友。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7、张籍(约767~约830)对韩愈(768~824)直言不讳: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加深。
齐达内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8、隔阂是可以消除的:屠格涅夫(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和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由于文学见解和政治见解的分歧,多次发生争吵。后来屠格
涅夫经常住在法国,两人各奔东西,从不往来。事隔16年之后,不知什么原因,托尔斯泰主动地给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写信,希望彼此能够消除这种隔阂。托尔斯泰写道:“我一想到你,很自然地联想到你的一切好的东西,因为对我来说,你对我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我记得,多亏你帮助我在文坛上出名,也记得,你曾经喜欢过我和我写的东西。”托尔斯泰还说:“假如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你原谅。”这封信使屠格涅夫特别感动,也特别高兴。一回到俄国,他就去拜访托尔斯泰,从此两人原来的怨恨冰释了。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  作者 佚名
9、“荀巨伯临难不弃友”:汉桓帝时,颍川人荀巨伯到一边远地方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正遇上北方少数民族叛乱,前来攻打郡城。那个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眼看不行了,你赶快逃走吧!”荀巨伯说:“我打老远的地方跑来看你,现在危急了,你叫我走。不顾朋友的交情,只求自己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能做的事吗?”他坚决留下来照顾病友。不久叛军攻进来,看见了荀巨伯,叛军头领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单独留在这里,难道不害怕吗?”荀巨伯说:“我朋友得了重病,我不能丢下他不管,我宁可用自己的生命代替他,你们就为难我好了,千万放过我的朋友。”叛军头领闻听此话,说道:“我们进了有义之邦,还是走了吧!”说完就命令军队撤退,整个郡城竟因此保全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