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置身诗景,缘景明情。
2、借助多媒体,配乐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乐观的议论文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组合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回答。老师明确。这是一个美妙的组合,和谐的组合,如诗如画的组合。无“春”则无“花”,无“月”则难见“花”。而“月”是离不开夜的。而在这五个意象当中,“月”又是主体与核心,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春、江、花、夜皆在月的照耀之下,构成一幅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春天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江水流逝意味着时光的流逝及思念之情,花代表着生机、希望、美丽。月给人以相思与朦胧,夜的宁静又让人沉思默想。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师生共读,品味诗歌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1.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圆的内心2.学生在老师示范后有情感朗诵诗歌。老师挑学生读,然后学生齐读感悟诗歌。
四、整体感知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什么性质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
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1-8)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 画面美
(二)(9-16)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哲理美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情感美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由美景引发思考生发情感。下面我们从“景”“思”“情”三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五、垃圾分类图片大全分节赏析诗歌
第一部分:景:板书: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
思考:开头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
意象:
春江:春江潮水充满生气
潮水:春夜潮生,却水波不兴,平坦宁静。
明月:明月共潮生,写出了月生,情思也生,与诗意相连,给人以生气和热情。这句话使我们联想到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芳甸:宛转的江水绕着开满鲜花的郊野,这里并不强调江水的力量,突出诗境的柔婉优美与宁静。
花林:月光照耀下的花林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运用比喻,突出月的明亮、皎洁。
流霜:月如霜,运用比喻手法。
白沙:汀上白沙看不见,避开对沙的直接描写,说明看到的只有月光。
修辞:比喻 “空里流霜不觉飞” “月照花林皆似霰”
意境:幽美恬静 空明澄澈
情感:板书:美好,兴奋,快乐。
2、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仰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