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诗词阅读
(2022春·北京·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龙须菜怎么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两首诗都交代了农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况,《游山西村》诗中农家“                        ”(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过故人庄》诗中故人“                        ”(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主人尽其所有,也正反映了他们                        的品质。两首诗歌都流露了作者                        之情。
【答案】足鸡豚或腊酒浑(莫笑农家腊酒浑或丰年留客足鸡豚)    具鸡黍    善良(敦厚淳朴或诚挚好客或热情好客等)    赞美或对淳朴民风的赞美(欣赏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比较阅读。一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农
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故《游山西村》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酒浑/足鸡豚。二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故人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盛情。故《过故人庄》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故人具鸡黍/具鸡黍。三四空:主人尽其所有款待客人,反映了农家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游山西村》中,“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过故人庄》中,故人“邀”而作者“至”,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显示了民风的淳朴。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先描绘本句诗中呈现的画面,然后领略其中的哲理。
【答案】示例:画面:这里青山连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绿柳繁茂荫浓,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哲理: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间水畔的景,
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据此理解作答。
3.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极力表现了农村生活的迷信和落后。
C.《过故人庄》诗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
D.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箫鼓追随春社近社”,写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诗人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故选B。
(2022春·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地雷花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全诗紧紧扣住题目中“①________”字写景,多角度描写了泰山之②________。其中“阴阳割昏晓”,用一个“③________”字,便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答案】望    高大(壮美)    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句可知,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凝望(细望)泰山,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俯望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壮美)。“阴阳割昏晓”意思是由于山高,天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
突出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与遮天蔽日的形象。
5.请你结合诗句,说说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的意思是:我一定会登上泰山的顶峰,从最高峰浏览山的渺小,这句话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抒发了作者对实现理想强大的信心。体现了作者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抒发了他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意为我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山,豪情满怀。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诗人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下列诗句中和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情感。结合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是豪迈开怀的,充满了豪情壮志,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A.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B.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C.表现了诗人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之情,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D.表达了诗人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的思想感情。故选B。
(2022春·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庐山瀑布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女圣骑士加点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山西村的见闻和感受,诗句无一“游”字,却处处扣“游”,表现出诗人的游兴十足。
B.首联以农家劝留客人的口吻起笔,“腊酒浑”和“足鸡豚”等内容,写出了农家在丰年之中待客的热情真诚。
C.颈联写村中欢天喜地举行春社活动,以及活动中人们粗陋的衣着,体现了当地民风的质朴和村民们生活的艰辛。
D.“拄杖无时夜叩门”一句,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山西村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淳厚人文气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意理解。C.衣冠简朴古风存: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简朴”写出的是村民们的穿着简朴、充满古风,而不是“人们粗陋的衣着”;由首联“丰年留客足鸡豚”可知,村民们生活富足,并非“生活的艰辛”。故选C。
8.明代杨植在《升庵诗话》中评价“宋人诗主理”,意思是说宋代的诗歌富含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的画线句,分别谈谈你对其哲理的理解。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示例:①陆诗画线句写诗人面对重叠的青山和曲折的水路,疑心前面无路可走,突然看到了一个柳荫浓密、鲜花明艳的村庄,蕴含着坚持不懈终会走出困境的哲理。②苏诗画线句写正面看庐山连绵起伏,侧面看则山峰耸立,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看到的山势各不相同,体现出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会有不同的道理。(或: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必须打破局限,摆脱主观成见)成都蛋糕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通过这句诗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而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
变化的哲理。(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结合后两句可知,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