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蜀相》为例
惠水民中 陈光雪
针对问题:
诗歌鉴赏是高考永不缺席的题型,如何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师及学生们常下功夫却收效不大的重大疑难工程。鉴于基础、方法等原因,对于普通班同学而言,诗歌鉴赏存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去鉴赏,而是如何去读懂诗,故而欲解决鉴赏问题必先解决读懂问题。因此本课旨在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提出一些较为直接、便捷的方法,以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较为硬性的近乎“暴力”的拆解、融合(当然,这会给诗歌的审美带来负面影响,容易破坏诗歌的美感),来达成先读懂诗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了诗才能去更好的鉴赏诗,最后才能迁移到、谈得上对诗歌的鉴赏。最终,再结合一定的答题方法,以期彻底解决同学们怕诗歌题型、读不懂诗歌、不会赏鉴诗歌、不会回答诗歌相关考题的症结。
诗歌鉴赏是高考永不缺席的题型,如何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师及学生们常下功夫却收效不大的重大疑难工程。鉴于基础、方法等原因,对于普通班同学而言,诗歌鉴赏存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去鉴赏,而是如何去读懂诗,故而欲解决鉴赏问题必先解决读懂问题。因此本课旨在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提出一些较为直接、便捷的方法,以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较为硬性的近乎“暴力”的拆解、融合(当然,这会给诗歌的审美带来负面影响,容易破坏诗歌的美感),来达成先读懂诗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了诗才能去更好的鉴赏诗,最后才能迁移到、谈得上对诗歌的鉴赏。最终,再结合一定的答题方法,以期彻底解决同学们怕诗歌题型、读不懂诗歌、不会赏鉴诗歌、不会回答诗歌相关考题的症结。
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诗歌(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等),回顾、重温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读懂诗歌“十二看”。
2、方法技巧的迁移使用,当堂拆解《蜀相》、读懂《蜀相》,以形成读懂诗歌的能力,并完成《蜀相》相关习题。
3、连通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型,达成鉴赏诗歌、优化答题思路的目的。
重难点:
1、难点:分析关键词语(看语言:关键字分析,如动词、形象词、“诗眼”)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看意象:如何通过景语体会情思;看内容:如何“诗变文”)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看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看情思)。
2、重点:运用方法,读懂诗歌;达成诗歌鉴赏基础,结合答题技巧,规范回答各类题型。
重难点:
1、难点:分析关键词语(看语言:关键字分析,如动词、形象词、“诗眼”)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看意象:如何通过景语体会情思;看内容:如何“诗变文”)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看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看情思)。
2、重点:运用方法,读懂诗歌;达成诗歌鉴赏基础,结合答题技巧,规范回答各类题型。
1、[回顾]
(其实,任何阅读题的答案皆在诗中或可从诗中解析出来。鉴赏诗歌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还要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读懂诗歌的方法、角度:“十二看”:
读诗技巧角度“十二看” 解诗“十二看”简易口诀
1. 一看音韵(节奏): 读诗歌,把风韵
2. 二看标题(题材): 看标题,明题材
3. 三看作者(背景): 看作者,联背景
4. 四看注释(出处): 看注释,破难点
5. 五看结构(层次): 看结构,理层次
6. 六看主体(写作对象): 看主体,明对象
7. 七看内容(正文): 看内容,品细节
8. 八看语言(炼字、炼句): 看语言,炼字句
9. 九看技巧(写法): 看技巧,谈效果
10. 十看意象(意境、形象、情感): 看意象,感情境
11. 十一看情思(情感、观点、态度、哲理、思想):看情思,挖主题
12. 十二看问题(审题): 看问题,规范答
(注:读懂诗的方法、角度很多,甚至会有交叉,以上尽可能提供全面些,具体运用以达到高考答题效果和目的为原则。而对于平时练习,为了加强读懂诗歌,建议尽量能运用多法、多角度加以解析。)
2、[带刀上阵]请运用“十二看”,从不同角度解读《蜀相》及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黄鹂隔叶,
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作家作品
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歌广泛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 ”、“ 三别 ”。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 为主。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此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活动一(读):
(一)读诗歌,把风韵——用“/”划出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通过诵读,感知本诗感情基调。
1: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诵读指导:(生读,教师读)
活动二(集体明确):
(二)看标题,明题材——“蜀相”,指的是谁? 从诗歌的题材上讲,这是一首什么诗?
1、“蜀相”:
2、题材:
(三)看作者,联背景——对于杜甫,你了解他多少呢?关于背景,你知道多少?
1、作者:
2、时代背景(历史世况):
3、写作背景(个人际遇):
(四)看注释,破难点——(略,但对于较为陌生的诗人,注释对于正确解读诗歌十分重要)
活动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五)看结构,理层次——请从结构的角度,对全诗内容层次加以剖析。
1、写景部分:毛驴简笔画
2、叙事部分:
3、议论部分:
4、抒情部分:
5、这首诗,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哪几联揭示主旨?
(六)看主体,明对象——(主体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类别之分,同时还应注意其关系及意义)
1、显性主体、隐性主体分别是谁:
2、诗中的“英雄”指哪些人,是怎样的“英雄”:
3、你认为杜甫为何要去写蜀相,两者有何关联(人物关系),请结合作者、背景加以回答:
4、请适当联想,试着标示、增补或调换妥当诗中每句的主语,看否齐各类主体: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七)看内容,品细节——运用想像,置身其中,梳理正文内容,运用文言翻译法“诗变文”。
1、口能译,请将诗歌散文化“翻译”,梳通文意(“诗变文”):
2、句句过:如后两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简述)?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交警手势图解3、品细节:“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哪些方面?
(八)看语言,炼字句——关键字句,“诗眼”,起到表情达意作用的动词、情感词、形容词等。
1、请勾划出你认为最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字词,并加以分析和说明理由:
(1)动词:
(2)形容词:
(3)情感词:
2、首联中“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1)“寻”:
(2)“丞相”:
3、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九)看技巧,谈效果——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含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
1、对全诗而言,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对诗句而言,一,全诗的修辞有哪些(请在诗中勾划、明确,并说明表达效果):
3、请指出“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的景情关系(艺术技巧)?
(十)看意象,感情境——透过意象,可感情境;通过意象,可构情景;吃透意象,情旨自现。
1、请勾画出诗中的意象,并说明其内涵:2000米
2、《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十一)看情思,挖主题——任何诗歌皆有情思,体味情思,才能把握主题,才能最终读懂诗歌。
1、勾划并写出诗中最能体现情感思想、观点态度的字眼、诗句有哪些?请明确其情思:
本质安全是指什么2、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3、综合以上各个角度的解读,归纳诗歌的主旨:
(十二)看问题,规范答:(略,主要是答题公式、方法)草莓 英语
四、[课堂总结]只有读懂诗,才能更到位地去鉴赏诗。请一起重读口诀,加深记忆,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按已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全面解读杜甫《阁夜》,以加强读懂诗歌的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