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
 
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诗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画准诗文的节奏。 
2、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3、结合译文再读诗文,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2、引导学生运用诗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格律,结合诗意填诗仿写。 教学方法:范读,诵读,引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就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个艺术的国度里,唐诗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束,光辉千秋。有俏皮可爱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清幽寂静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送别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一次去领略唐诗的魅力,一起走进这一首情真意切的迎客诗《客至》。(解释客至的意思) 二、读文入韵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饱满的声音读读大诗人杜甫的《客至》,试着画一画朗读的节奏。 2、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让学生试读。 
3、想要把古诗读的如清泉般灵动婉转,那么就得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上的处理。现在仔细听老师范读,听听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4、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5、这就是读诗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也就是第一、二声读得轻而缓,仄声也就是第三、四声读得重而急,在停顿的地方要注意声断而气不断,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再来试试。个别学生试读个别句子,再全班试读全诗。 
6、出文中押韵的字,读得重而略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洞察诗情 
诗圣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久经离乱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无依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和自己的老妻稚子一起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好友崔明府来家做客时写下了这首诗。走近杜甫的草堂,看看周围的环境如何呢?同学们,对照着译解仔细品读诗文,汇报情况。 
1、诗中描写了草堂怎样的环境? 
正值春暖花开时,草堂周围春水漫漫,春意盎然,杜甫身处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每日与山山水水,鸥鸟为伍,杜甫的心情如何?而“但”:只。你看杜甫整日地只对着这么一沙鸥,鸥固然可爱,却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无人陪他吃茶饮酒,谈天说地,这样的日子不是也过于孤独寂寞了吗? 
2、诗人心中倍感寂寥冷清,恰巧此时听闻多年不见的好友要来做客,若是你们,能想象一
下当时你们的第一反应或表情或动作或语言吗? 生自由回答。 
这些都不够贴切,还是孔夫子的这句话来得好: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平日里的来访者不多,“门前零落鞍马稀”,于是花径不扫,蓬门未开,一副萧条景象,而如今稀客登
门,诗人那颗孤独的心注入了新的朝气,于是乎全家总动员,打扫卫生,翘首企盼。老妻稚子齐上阵,清扫庭院迎佳宾。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
他边扫着开满野花的小路边乐滋滋地想着: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3、中国是礼仪之邦啊,客人来了,肯定要好好招待了,何况还是感情深厚的朋友呢?那中国人讲究请客吃饭。杜甫是怎么招待啊?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与好友举杯共饮,交谈甚欢的情景,也仿佛听到诗人在抱歉酒菜不够丰盛的话语! 
是呀,家里离集市太远,无法买到美味佳肴,也买不起香甜美酒,可真是抱歉抱歉啊!朋友远道而来,杜甫喜出望外得有点语无伦次了。如此的家常话语听来却十分亲切诚恳,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杜甫对友人的心意如何? 
4、二位好友久别重逢,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杜甫拿着酒杯踉跄的走出草堂, 隔着篱笆呼喊着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喝个尽兴! 四、明晓格律 
今天所学的《客至》,诗的格式是?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押韵在哪几句的末尾? 五、仿文写诗 1、对子碰碰碰 2、循意成诗 
牧人驱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照映在台阶上的碧绿小草呈现出自然的春,树上的黄鹂鸟隔着枝叶空对着鸣唱出好听的音乐。 
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老师们一齐相聚在我们的学堂上,我们这些学生们特此鞠躬三下表示欢迎!  先生齐聚一学堂,弟子皆迎三鞠躬。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唐诗的瑰丽无比,一起感受了七言律诗的韵律美,希望同学们能把诗运用到生活中,用诗去歌唱生活,去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           客至 
              盼———迎———劝———邀 
数学下册
       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日本熊本客  至 
【教材分析】 
本诗从结构上看,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前两联),写迎客。日常生活的孤独与客人到来的欢乐形成对比,突出了迎客之喜悦。 
  第二部分(后两联),写待客。因饭菜不够丰盛的歉意和邀邻助兴的提议,体现了情感之质朴。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颔联的写景角度有何变化? 参考: 
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彩。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教师小结   
《客至》 《宾至》 
居住环境    春意盎然 清幽、僻静            偏僻 
客至心情    惊喜                          惊讶、冷淡 
如何待客    兴奋欢快兼有歉疚              客套尽礼数 
主客关系    真诚深厚、亲切融洽            客套拘谨 
诗人情感    喜                            累
 
人教版 
《蜀相》教学设计 
河北阜城中学     张立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祝福领导的新年贺词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关于鹰的成语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
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