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资料青怎么组词
1.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夕阳、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2.腊八粥
战斗纸飞机的折法1.本课作者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代表作《边城》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
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课文喝粥的部分篇幅很短,却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让读者体会到了腊八粥给人们的幸福和满足。作者通过这样详略分明的描写,层次分明地把中国的传统食物——腊八粥特殊的地位呈现出来了。
3.古诗三首
最美的誓言
1.《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
2.《迢迢牵牛星》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3.《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4.藏戏
本文作者是马晨明。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表现了戴着面具、没有舞台、不受时间限制特点。
2.《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文章还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5.鲁滨逊漂流记
1.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2.“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生活情况和面对现实的思索。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怕困难、机智坚强、乐观向上、充满智慧的特点。
3.鲁滨逊克服的困难有:缺乏本子、笔、墨水;缺乏铲子、鹤嘴锄、铁锹;每天很孤独,只有一条狗和两只猫陪伴。
4.鲁滨逊刚到荒岛非常的忧郁和寂寞,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思考人生,他把自己的幸和不幸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到了指的安慰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一心一意地生活。
那年阳光灿烂6.骑鹅旅行记(节选)
1.作者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小狐仙,他被动物们纷纷责怪,最后因为不让雄鹅飞走而被带上了天空,表现了童话作品的奇幻想象和美妙的构思。
2.《骑鹅旅行记(节选)》文中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首先他的身体变得很小,连房门的锁都
够不着。其次他能够听懂动物的语言,以前被他欺负的动物,现在纷纷责怪他,甚至攻击他。最后由于抱住雄鹅的脖子而被带到天空,从而开启了一段神奇之旅。
7.汤姆·索亚历险记
1.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本文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汤姆这个“顽童”形象,展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勇于冒险、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在讲历险的过程中时常吹嘘自己。
2.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在山洞中迷路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到通道。
3.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迷路的时候,利用风筝线探路。
4.汤姆是个讲义气、热心的孩子,体力恢复之后立即去看望朋友。
5.汤姆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得知别人被封在洞里后十分惊愕。
8.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百家讲坛周易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9.那个星期天
1.作者是史铁生。文章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失信,让“我”在期待中慢慢变得失落、绝望的过程。
2.文中“我”的心理过程是详细描写,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从而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了母亲操劳家务的辛苦。
3.作者在一天里的心情经历了刚开始时充满兴奋与期待;后来母亲只顾着干活,“我”感到疑惑不解,并逐渐变得焦急、不安;当最终意识到不可能出去时,“我”则变得绝望、委屈。
10.古诗三首
1.《马诗》作者唐代诗人李贺。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作“雪”,将“月”比作“钩”。抒发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2.《石灰吟》作者明朝诗人于谦。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用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不论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作者清朝诗人郑燮。这首诗前两句写竹子扎根坚实,后两句写竹子坚韧不拔。诗人用“咬定”“立根”等拟人化的词语,表达了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尚节操。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